陳俊升
2025年11月2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調動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並重,激發干部隊伍內生動力和整體活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絕大多數黨員干部沖在前、干勁足、作表率。但也有個別人錯把“平安”當“平庸”,為了“不出事”寧願“不作為”。
“平安”與“平庸”一字之差,其內涵則有雲泥之別。平安,主要表現為發展過程中動態協調的有序狀態﹔平庸,則表現為以消極回避的心態應對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問題,甚至寧可讓事業停滯不前也不願擔出事的風險。個別黨員干部以犧牲改革銳氣和發展活力為代價,換來所謂的“平安”,實則是一種消極懈怠、不負責任的庸政懶政。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三者辯証統一、缺一不可。如片面將穩定視為唯一任務,為了一時一事的穩定而忽視或放棄推動改革發展的良機,無異於緣木求魚,最終隻會因發展停滯而導致矛盾多發、埋下不穩定的禍根。黨員干部必須杜絕以“平安”之名行“平庸”之實的想法和做法,堅決摒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當“太平官”的心態,在守牢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敢闖敢干、擔當作為。
從想干事到能干事、干成事,不僅需要擔當的勇氣,更需要成事的本領。個別黨員干部之所以為所謂的“平安”而甘於“平庸”,並非完全出於主觀懈怠,有時也由於面對復雜局面時的“本領恐慌”與“能力危機”。他們擔心改革舉措不當會引發風險,顧慮發展決策失誤影響穩定,於是選擇“躺平”以求自保。這種“不會為”導致的“不敢為”現象,問題出在知識儲備不足、工作“工具箱”空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下推動改革發展,如同在風高浪急中駕馭航船,既需要迎難而上的魄力,又需要精准施策的智慧。隻有以知識儲備擴容來提升科學決策能力,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黨員干部才能精准識別問題的本質與症結,對改革中顯現和潛在的矛盾問題有預案、有對策,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策。
黨員干部保持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不斷提高干事擔事的本領,說到底要明白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太平官”所追求的所謂“平安”,究其實質只是個人官運的平安,而非廣大群眾的生活安康。真正的“平安”絕非“平庸”的遮羞布,而是“有為”的成績單。黨員干部隻有將人生價值的實現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始終堅持以群眾的口碑為標尺,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作為改革的發力點、著力點、落腳點,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工作成效的試金石,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義無反顧去闖、去干,才能既保一方平安,又促一方發展,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