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鳴
2025年10月31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 222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09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在瞻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強調,要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強調,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拿出當年八路軍的那種精神、那種氣概,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干部。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爭主戰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2025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陽泉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時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百團大戰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抗戰的意志和力量。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太行精神淬煉於抗日戰爭的烽火之中。1937年,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大旗,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迎敵而上、揮師東進,尚未改編完成便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三大主力師轉戰在山西,太行山成為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和主戰場,太行軍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鑄就了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於勝利,英勇斗爭、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體現著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太行軍民的抗戰,是一部以弱勝強、犧牲奉獻的英雄史詩。面對裝備精良、凶殘暴虐的日本侵略者,太行軍民以堅定信念、鋼鐵意志和超凡毅力,在極端困苦中頑強戰斗、英勇抗爭。為解決八路軍武器裝備短缺落后的難題,各抗日根據地不畏艱難,自力更生發展軍工生產。建立在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山西黎城黃崖洞兵工廠是華北敵后最大的兵工廠。兵工戰士們克服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種種困難,自己造設備、制火藥、產武器。1940年8月1日,黃崖洞兵工廠獨立設計制造出制式的新步槍,被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這種步槍近似馬槍,后坐力小,槍身和刺刀總長超過日本三八式步槍,有利於拼刺,使用快捷,彭德懷高度稱贊並要求各根據地按圖紙統一批量生產。1938年至1945年,八路軍總部軍工部總計生產步槍9718支,其中八一式馬步槍和自產新六五步槍7918支,佔步槍產量的81%。全民族抗戰期間,黃崖洞兵工廠及分廠累計造出數萬支步槍、2500具擲彈筒,復裝和新制子彈200多萬發、手榴彈58萬余枚、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彈3.8萬發,為前線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戰力。一寸山河一寸血,無數太行兒女用鮮血澆鑄了氣壯山河的民族魂魄。1938年4月的長樂村戰斗中,129師772團10連的八路軍戰士與十倍於己的敵軍血戰4小時,全部壯烈犧牲。689團趕來增援,戰士們通過手榴彈以及白刃格斗重新奪回陣地,遏制了敵軍的反扑。戰斗中,戰士們憑借血肉之軀與日軍白刃格斗5次,打退日軍沖鋒7次,最終殲敵2200余人,創造了八路軍單次作戰殲滅日軍最多的紀錄。
太行精神體現著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太行軍民的抗戰,歷經曲折卻不畏艱險,歷經磨難卻不斷奮斗,在巍巍太行的見証下,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篇章。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的斗爭形勢愈加嚴峻。日軍持續實施殘酷的“蠶食”“掃蕩”與“三光”政策,加上頻發的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軍民生計受到嚴重威脅,抗日根據地陷入極端艱難的處境。太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機關進行精兵簡政,開展生產互助、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從八路軍將領到普通戰士,從地方干部到尋常百姓,大家一道厲行節約、共渡難關。據統計,1944年太行軍區開荒12萬畝,所產雜糧、土豆、蔬菜及手工業和商業收入折合小米97萬余斤,實現了部隊辦公、雜支全部自給。太行區黨政軍民各部門普遍開展節約運動,部隊每人每天節約小米2兩,地方干部節約4兩,將省下的糧食全部救濟災民。根據地所有服務於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均實行低額津貼制,行政人員生活費和津貼比雇農工資還低。在樹葉都成為口糧的極端困難時期,115師政委聶榮臻下達“樹葉訓令”,要求村庄周圍15裡以內的樹葉全部讓給老百姓,部隊不與民爭食,到遠離村庄的地方採摘樹葉充飢。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太行軍民不畏艱難、同仇敵愾、共克時艱,創造了絕處逢生、戰勝強敵的奇跡。
太行精神體現著萬眾一心、敢於勝利的團結偉力。太行軍民的抗戰,是軍民同心、黨群共進、團結御侮的光輝典范,是“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生動詮釋。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太行根據地實現了全民動員、全民皆兵、全民參戰,軍隊和人民結成了深厚的魚水之情,軍民一家、同生共死的關系達到了新的高度。全民族抗戰中,太行區先后有11萬余人參加八路軍。當時僅有約14萬人口的武鄉,1.4萬余名青壯年加入八路軍等抗日隊伍,9萬余人參加群眾抗日團體。這裡涌現了民兵英雄黃小旦、地雷大王王來法、“子弟兵母親”胡春花、“太行奶娘”群體等無數模范,宗教界、少數民族人士等也紛紛投身抗戰﹔消息樹和雞毛信傳遞著軍民同心的密碼,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兒童團等構筑起全民抗戰的網絡﹔軍隊與老百姓相結合、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相結合,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巧妙戰術將軍力與民力完美結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钱柜娱乐app:大海之中。1942年11月至1945年4月,8萬余沁源軍民對深入根據地腹心區的日軍展開歷時兩年半的圍困戰,沁源百姓不惜“空室清野”,日軍據點15裡以內的群眾徹底轉移,水井填死、糧食深埋、用品搬空,不給敵人留下一鍋一勺、一犁一耙,把敵佔區變成“無人區”,並通過地雷戰、麻雀戰、夜襲戰等方式持續消耗日軍,贏得了圍困戰的勝利。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贊:“八萬人口的沁源,成了敵寇堅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壘,成了太岳的金城湯池。”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被我們戰勝。
太行精神體現著英勇斗爭、無私奉獻的英雄氣概。太行軍民的抗戰,是一部鐫刻著民族氣節、不屈意志的英雄史詩,彰顯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正是這種豪邁的英雄氣概,壓倒了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八路軍挺進山西后,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打破了侵華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七亙村地區連續設伏,重創了西犯日軍,成為戰爭史上“重疊待伏”的經典戰例﹔長生口地區兩次伏擊日軍,成為八路軍“攻點打援”戰術的經典演繹﹔神頭嶺伏擊戰中我軍主動出擊,“吸打敵援”,被稱贊為“典型的游擊戰”﹔響堂鋪戰斗一次性“炸毀一百八十一輛汽車,這還是破天荒頭一回”……敵后軍民抗戰,不僅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極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而且構成了對日軍后方的致命威脅,迫使日軍長期分散兵力進行兩面作戰,為推動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實現持久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到1940年12月初,敵后軍民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余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萬余人。從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129師主力部隊對日、偽軍作戰近兩萬次,殲敵16.7萬人,太行區民兵、自衛隊作戰3萬多次,殲敵1.1萬人。太行軍民抱定“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堅決斗爭、持久抗戰,用熱血詮釋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