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浩
2025年09月16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讀者關切
我是湖北省荊州市的一名退休職工,家住長江邊,很關心汛情。我從新聞中看到,今年一些地方遭遇了暴雨、洪水等,想了解相關部門在建設防洪工程上有什麼新舉措?
當前,防汛關鍵期雖然已過,但一些地區仍面臨洪澇和台風風險,防汛救災這根弦要始終緊繃。
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提出“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如何統籌當前和長遠,為防洪工程進一步“強筋健骨”?
“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由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組成。水利部門堅持科學規劃,系統治理,綜合運用蓄洪、滯洪、泄洪、排洪等措施,努力增強對洪水的主動調控能力。”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防汛四處三級調研員李琛亮介紹。
推進骨干工程建設,加快補短板。“水利部門抓緊時間、抓好當下,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三年行動,開工建設一批國家蓄滯洪區,全力實現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達標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蓄滯洪區建管處處長李俊凱介紹。
以海河流域為例,蓄滯洪區是海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域內28處國家蓄滯洪區中,有的存在圍堤隔埝不達標、進退洪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我們瞄准重點,倒排工期,黃庄窪等14處國家蓄滯洪區劃界工作已經完成。”海河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楊志剛介紹。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關鍵要系統發力。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鮮明的特性。要以流域為單元,堅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優化各類防洪工程布局,協同增蓄、擴排、分滯等工作,切實提高防汛抗洪能力。
淮河“兩頭翹、中間窪”,上游山丘區洪水匯集速度快,中游地勢平緩,下游入江入海能力不足。“我們根據流域特性,實行‘蓄泄兼籌’治淮方針。上蓄,實施出山店、昭平台等大型水庫擴容﹔中泄,實施行蓄洪區調整與建設﹔下排,實施入江水道整治、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淮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處處長倪大銀介紹。
水網連接互聯網、水庫接入數據庫,新技術構筑起“數字堤壩”。“在抵御今年澧水第1號洪水時,我們運用數字孿生技術,使洪水過程演進模擬由原來的40分鐘壓縮到5分鐘以內,為決策搶出寶貴時間窗口。”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御局局長丁勝祥介紹。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數字孿生流域和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建設,開展洪水演進預演,優化調度方案,不斷提高防汛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6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