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助力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
本報記者 金 歆
2025年07月31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上海市民可通過人民建議征集郵筒投遞建議。圖為小朋友正在投遞自己的建議。 |
![]()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探索創新“紅茶議事會”品牌征集人民建議,議出“金點子”,解決百姓急事難事身邊事。 |
清晨的陽光透過新栽種的玉蘭樹梢,彩色透水混凝土鋪就的廣場上,孩子們圍著花園嬉戲。“人”字形的道路骨架巧妙串聯起周邊3個社區。
盛夏,上海普陀區,宜川路街道泰山人民坊片區。
這個融合了科技與人文的現代化社區,既保留了上海弄堂的煙火氣息,又展現出未來社區的雛形,成為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
可就在一年前,這裡還是設施破舊老化、公共空間稀缺、居民時常念叨環境問題的老舊社區模樣。
這一變化,最初就來自市民關於增設社區食堂、改造菜市場、優化社區道路的建議。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舉行,描繪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藍圖。會議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務熱線等機制,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指引我們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屬性和價值追求。
《信訪工作條例》規定“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健全人民建議征集制度,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主動聽取群眾的建議意見”。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黨委社會工作部門、信訪部門,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在助力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感知人民需求
助力城市管理真正“像繡花一樣精細”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
人民建議征集,讓有關部門更敏銳感知人民群眾的真實訴求,驅動城市發展與人民期待同頻共振。
夏日,杭州,錢塘江。艷陽似火,天幕淡藍。
一座九堡大橋,銀灰色的橋身橫跨江面。站在橋頭,隻見時而有電動自行車從專供非機動車上橋的緩坡駛來,然后朝對岸駛去。
“從前上橋可沒這麼方便。”杭州市蕭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指著上橋坡道說,“這還要感謝人民建議的助推。”
“這座大橋連接起杭州上城區與蕭山區的新產業集聚區域,也是東西10多公裡范圍內唯一的過江通道。”杭州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僅是機動車,每日非機動車的通行需求也很大,早晚高峰可達近2000輛。
一直到兩年前,大橋未設非機動車的上橋通道,騎車的市民只能依賴兩部無障礙電梯上下橋。“電梯一次只能載三四部電動自行車上橋。高峰期等電梯要一個小時,遲到、被扣錢成常態。”外賣騎手張某回憶著當時的情形。
“建議增加建設非機動車上橋的慢行車道。”張某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通過信訪部門開設的網上建議渠道,提出了這條建議。
半年時間裡,杭州各級設在信訪部門的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收到了數十條類似的建議。
轉辦、調研、立項、開工……如今,大橋兩岸都建起了供非機動車使用的螺旋上橋緩坡。“現在三兩分鐘就能騎到橋上。”張某說著,咧開嘴一笑。
當民意被傾聽,訴求有回響,人民城市便有了堅實的根基。
人民建議征集,還能讓治理者更好了解基層的工作需要、治理痛點,助力城市管理真正“像繡花一樣精細”。
清晨,許多店鋪還未開門,游人已是熙熙攘攘。
貴州遵義,老城街道,著名的遵義會議舊址便坐落於此。
今天,老城治理也用上了數字新手段。居民劉某發現有人在街上違規堆放垃圾,立刻點開“和諧老城”小程序,通過“我要上報”板塊拍照將情況上報。那一頭,街道工作人員同步接收,立刻將情況分類轉交社區和有關部門,幾分鐘后,垃圾就被清走。
這樣的數智化基層治理模式,來源於一條人民建議。
李學靜曾在老城街道的社區工作,以前台賬整理、分類查詢來自不同部門的數據、給居民辦理不同部門的信息登記,佔用了她大量的時間。而群眾要找社區辦事,通過上門、電話等傳統手段也十分不方便。“微信群裡也是人多嘴雜,群眾訴求不容易精准識別。”
“建設集成化基層治理服務智慧平台﹔融通數據管理平台,整合數據推動互聯互通﹔對居民需求一鍵受理,統一派單……”李學靜總結了工作中的問題,通過信訪部門向有關領導提出建議。
“基層社區干部的建議,也是人民建議的重要來源。其中深刻體現了一線工作需求和治理痛點。”貴州省信訪局政策研究室干部李雷表示。
很快“和諧老城”服務平台、“紅城智治”綜合管理平台在老城街道上線。群眾和基層干部都體會到了效率的提升、溝通的順暢。如今,這套源自基層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已在遵義全市推廣。
就這樣,城市發展,與人民的幸福“雙向奔赴”。
匯聚人民智慧
將民意沉澱為科學的施策圖譜
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人民建議,讓千萬市民成為城市建設的“智庫”,城市建設便擁有了不竭的智慧源泉。
赭色宮牆,青灰陶瓦,檐角輕輕翹起。檐下斗拱層層疊疊,像蓮花半開……
來到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還原修建的“宮殿”宋韻十足。展廳裡件件文物與數字化展示,幫助參觀者飽覽近千年前的皇家宮苑、江南園林的巧奪天工。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杭州德壽宮遺址保護工程的啟動也歸功於人民建議。
“最初,這裡隻有小規模的考古發掘,限於城市的整體規劃,並未對遺址進行有效保護。”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會長華雨農清晰記得從前的情景,“甚至當時這片地有可能被用作商業用地。”
作為杭州古都文化的關注者,研究會的專家們一直十分關心德壽宮遺址的保護工作。
很快,《關於保護南宋德壽宮遺址的建議》《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為契機,做好南宋德壽宮遺址保護利用的建議》通過信訪部門,被陸續送到了杭州市相關領導案頭。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的學者們運用專業知識,詳細闡述了德壽宮的概況、保護利用價值,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響應人民呼聲,並配合杭州城市整體發展,2020年,市園林文物局、上城區開始積極推進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項目建設。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又運用專業知識,提了不少建議。“比如原本的設計方案採用明清故宮形制的黃色與藍色琉璃瓦,而我們的研究証明南宋宮廷應使用青磚灰瓦。”華雨農介紹。
2022年底,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開館﹔2024年,根據華雨農的建議,博物館修正了3處與歷史不符的錯誤展示﹔2024年,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被杭州市信訪局列入“杭州市人民建議征集直報點”……
就這樣,廣大群眾用專業知識和不懈努力,讓城市根脈生生不息。
除了在專業領域貢獻專業知識,許多市民也自覺關心城市發展大局,為實現城市發展目標群策群力。
7月的一天,德國工程師漢克乘飛機來華,落地上海浦東機場。
“我多次來浦東機場,每次辦理入境手續時,因入境人員太多,都要在閘機櫃台前排隊等很久,有時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想到馬上又要經歷的“痛苦”,漢克聳聳肩,臉上表情有些無奈。
可這次來到入境手續辦理處,漢克驚奇地發現,排隊人流大大減少,辦理時間也快了很多。前后隻用了3分鐘,漢克就辦好了入境手續。這一變化,來自一份人民建議。
原來,上海市民列多因工作需要長期接待外國專家,聽到不少人有和漢克相同的抱怨。
“我們上海是全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也在打造全球旅客中轉首選地,為何不優化機場入境服務?”於是,結合自己的調研與思考,列多在“隨申辦”平台的人民建議板塊,寫下了包括“優化機場入境流程”“增設中轉休息服務設施”等建議。幾天后,這些建議就被送到了機場管理部門。
“今年來,根據市民的建議,配合‘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我們優化了入境流程。比如,我們根據航班人員信息,實時動態調整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入境的邊檢查驗通道數量,外籍人員較多時入境大廳裡可增設多個外籍人員查驗區。中國乘客多時再反向調整。”機場邊檢民警介紹,移民管理部門還加設、調整了電子入境信息填報設備,整個入境流程大幅縮短。
“此外,浦東機場攜手聯檢單位在近期還推出了出發區海關、邊檢、安檢通道24小時開放,壓縮中轉時間,開設深夜乘客休息區等服務,助力打造全球旅客中轉首選地。”浦東機場公司副總經理張健介紹。
“通過人民建議,每位市民都能成為城市開放發展的助推者!”列多感嘆。
人民建議征集,將民意沉澱為科學的施策圖譜,將群眾的智慧凝聚為澎湃的治理力量。
保障人民參與
不斷提高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水平
人民建議,如今在不少地方已經有了機制化的保障,助力人民城市建設成為常態。
寬大的玻璃幕牆映照出熾白的陽光。上海普陀區石泉路街道,坐落著上海的“頂流”商場——真如環宇城MAX。
商場四面非機動車停車區域,藍白相間的停車標線清晰醒目,各類電動車、自行車如同列隊的士兵般整齊劃一,免費充電樁有序排列。
可就在幾個月前,這裡還不是這樣:非機動車沒有固定的放置區域,雜亂無章地佔用人行道疊放著﹔有的外賣小哥為趕時間匆忙把電動自行車扔在行車道上,既影響交通又不安全……
“我們戲稱其為‘千騎圍城’。”路過的居民說。
街道和區相關職能部門很快就決定要對這一亂象進行治理。可如何讓治理過程更符合群眾需要,避免出現“政府辦了事,群眾不領情”的情況?
普陀區信訪辦的人民建議征集特色活動“蘇河議事廳”起到了作用。他們連同石泉路街道,在中海商圈樓宇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開展了一場“蘇河議事廳——環宇城非機動車問題”大討論,讓市民群眾與屬地政府相關部門、商場管理方等相關負責人對話,推進精細化措施落地。
“除了停車區域不足外,居民自用車和外賣用車停放時長不同,短期停放的應該更接近出口。建議分別劃出外賣小哥和商圈員工專門的停車區域……”
“建議在靠近貨運電梯入口的地方設立專門的外賣停車區,這樣既不會與普通顧客爭奪車位,也能方便外賣小哥停車……”
“考慮到佔用盲道和通行安全問題,建議將部分過窄路段設置為禁停區,同時設立電子圍欄,強化共享單車停放管理……”
…………
群眾代表發言踴躍,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在會場的一角,街道黨工委書記呂升昂不停地做著記錄。
趁著短暫的休會間隙,呂升昂趕緊揉揉寫得發酸的手指:“很多問題我們事先考慮不全面,比如我們已經在考慮設置外賣停車專區,聽完大家的建議,准備增加專區布點、拓展停放空間。通過這種形式收集人民建議,實現了為民辦事‘自己覺得好’到‘大家都叫好’的轉變。”
“提出一個話題、匯總一批建議、解決一類問題,‘蘇河議事廳’已經成為常態化、針對性收集人民建議的渠道。”普陀區信訪辦副主任廖春燕介紹,僅2024年,圍繞“共享單車治理”“水環境問題治理”“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等群眾關切的社會治理問題,普陀區先后組織3場超百人的“蘇河議事廳”活動,收到建議超過500條。
“群眾的金點子,是人民城市最足的底氣。”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市信訪辦、市人民建議征集辦主任蓋博華說,上海將不斷推動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提質增效,進一步拓展參與渠道、豐富征集形式、辦好群眾建議,推動“問計於民”更深更實。
“像上海這樣常態化的人民建議征集機制在全國還有很多。”國家信訪局研究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例如江蘇近年來常態化開展“我為江蘇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等一系列專題征集活動,為研究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浙江依托“民呼我為”統一平台建設“浙智匯”數字化場景,打造“社情民意直通車”﹔貴州在政府官方新聞門戶網站開設常態化人民建議征集專區……
進一步暢通人民常態化表達建議渠道,就要推動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上海2021年出台的《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若干規定》,是全國第一部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專門促進和規范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浙江出台了《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制度文件,並探索開展人民建議征集立法﹔貴州出台人民建議征集閉環管理規定和工作激勵辦法……
採訪的最后,記者觀摩了一場聚焦上海“十五五”規劃的專題人民建議征集會。年過七十的市民羅克平乘車一個多小時前來參加。
“幾年前,我提出的建立‘老專家智庫’的建議曾被納入上海市‘十四五’規劃。如今,我也要為‘十五五’貢獻一份力量。”羅克平說著有些激動,“在國家治理、城市建設中,傾聽人民聲音,考慮人民訴求,這真真切切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從黃浦江畔,到西南群山,人民建議征集的涓涓細流,漸漸匯成城市現代化的浩蕩江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每個市民都是執筆人,共同書寫“人民城市”的壯麗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1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