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廣東揭陽普寧市南溪鎮村干部手把手指導駐村選調生提升能力——

導師幫帶,應對基層復雜局面(干部狀態新觀察·年輕干部基層路)

本報記者 王雲娜

2025年07月31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編者按: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持續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部分年輕干部在農村基層‘水土不服’問題”。

  年輕干部初入基層,一時難以適應,難免出現對鄉村生活不習慣、對工作節奏不適應、應對基層復雜局面不自信等問題。如何幫助他們快速適應環境、主動融入鄉村生活?如何激勵他們從“身入”到“心入”,成為群眾心中的“自己人”“領頭雁”?本版今起推出“干部狀態新觀察·年輕干部基層路”系列報道,展現各地在組織培養、機制優化等方面如何下足繡花功夫,助力年輕干部解決“水土不服”問題,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阿伯,今天要辦什麼事?來喝杯茶、歇歇腳!”在廣東揭陽普寧市南溪鎮南溪村黨群服務中心,24歲的選調生韋金豪笑容燦爛,為村民端茶送水,不時嘮嘮家常。

  朝氣蓬勃、真誠禮貌、干勁十足,這是村民對韋金豪的印象。而一年半前剛來南溪村駐村時,韋金豪還毫無農村生活經驗。

  “戴著黑框眼鏡,講話斯文,像個大學生。”回憶起2023年10月20日韋金豪來村裡報到的情景,南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樹鵬記憶猶新。

  韋金豪從廣東工業大學畢業后,考上廣東省選調生,入職普寧市水利局執法大隊。按照廣東省有關規定,選調生職業生涯第一站便是到村任職兩年。韋金豪被安排至南溪村,擔任張樹鵬的助理。“每天該干什麼,遇到鄉親該說什麼,我那時都不太清楚。”韋金豪說。

  如何盡快熟悉群眾?

  從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做起

  剛駐村時,韋金豪渾身是勁,卻找不到發力點。

  韋金豪的情況不是個例。去年5月,揭陽市委組織部在調研中發現,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而一些年輕干部尤其是選調生“有學歷無閱歷、有知識無經驗”的問題較為突出,不足以應對基層復雜局面。為此,揭陽市對選調生實行導師幫帶制,手把手地指導他們開展工作,加快身份角色轉變。

  擔任村干部12年、村黨總支書記5年的張樹鵬經驗豐富,他告訴韋金豪:“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到黨群服務中心就能找到事做。”

  在南溪村黨群服務中心,張樹鵬領著韋金豪梳理農村有關政策,並再三叮囑:“和群眾打交道,態度要好,還得有足夠的耐心。”當時,正處在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繳費階段,辦理這一事項需要操作電腦、制作表格等,這對於韋金豪來說駕輕就熟。村民們在使用電子產品方面遇到啥問題,來找這位“技術達人”,他都笑臉相迎、有求必應。

  就這樣,韋金豪很快成為村民的“自己人”。

  如何取得群眾信任?

  走出來的村情,更是走出來的感情

  白天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忙前忙后,夜深人靜時,韋金豪時常問自己:“除了這些日常事務,我還能為村民做點什麼?”

  一場暴雨中的探訪給了他啟發。當時,韋金豪正在黨群服務中心整理村情台賬。突然烏雲密布,暴雨如注,足足下了一個多小時。雨勢剛減弱,張樹鵬便披上雨衣,准備走訪村裡五保戶。“我也去,給您搭把手!”韋金豪立刻跟了出來。

  二人騎著電動自行車沖進雨裡,前往分散在不同片區的4戶五保戶家中,逐一確認房屋、人員安全等情況。

  張大爺家離黨群服務中心不算太遠,騎上電動自行車,兩人十幾分鐘就到了。

  聽到腳步聲,張大爺立馬起身,一見是張樹鵬和韋金豪,急切地說:“這麼大的雨,你們怎麼跑過來了?跟你說了那麼多次,我這屋安全,不漏雨!”

  “今天雨太大,來看一下才放心。”張樹鵬和韋金豪繞著屋子快速走了一圈,仔細查看屋檐、窗框、牆角等處。確認沒有漏水滲水情況,兩人才放心離開。

  “遇到極端天氣,要格外留意。尤其是五保戶、留守老人、困難家庭等群體的安危,必須時刻挂在心上。”從那時起,韋金豪常常跟著張樹鵬和村干部走村入戶,實地了解群眾訴求。

  韋金豪利用覆蓋到每個村(社區)的“揭陽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遠教大講堂”,認真學習研究與農村密切相關的政策業務,不斷充實知識儲備。2024年9月,他到南溪小學宣傳反詐知識,發現校園裡沒有安裝空調,天花板上裝的仍是刺眼的白熾燈,“一堂課下來,老師和同學們都滿頭大汗。”

  離開南溪小學,韋金豪第一時間找到張樹鵬。張樹鵬發動在中山市古鎮鎮經營燈飾的老鄉,為每間教室捐贈了一套明亮的護眼燈。購置空調的開支不是小數目,張樹鵬又多方籌措到10萬余元資金,為南溪小學安裝了29台空調。

  “村裡事務繁雜,有時候忙起來,容易忽略一些事情。多虧小韋留意,推動我們盡快改善村小辦學條件,家長和孩子們非常高興。”張樹鵬說。

  自己的點滴努力,換來了南溪村孩子們更好的求學環境,這讓韋金豪成就感滿滿。

  如何做通群眾工作?

  要肯下笨功夫,也要會用巧勁

  南溪村是榕江流域歷史悠久的水鄉,村民盼著早日吃上“旅游飯”。發展旅游業,當務之急是拓寬村裡一條主干道,但修路要佔用一些村民的自留地。用於村裡公益事業的征地,補償標准不高,需要村民支持。

  有幾戶村民擔心修路時進出不方便,韋金豪耐心解釋,施工時會臨時留出一條小路,保証日常通行。遇到對修路規劃不太明白的村民,韋金豪就拿著設計圖上門,用直觀的方式介紹施工進度。

  去年9月,村干部們分頭挨家挨戶做被征地村民的工作。村頭的張大伯家,有一分地在擬征用的范圍內,張大伯希望村裡能批一塊宅基地給他的兒子建房,否則不同意征地。張樹鵬和韋金豪兩次登門做工作,表示會在集中建房時優先安排,但張大伯就是不鬆口。

  從張大伯家出來,韋金豪很郁悶:其他85戶村民的工作都做通了,如果張大伯不同意,這條路就無法拓寬。

  “一條路走不通,就換另一條。”張樹鵬說。國慶假期,張樹鵬自費前往深圳,找到張大伯的侄兒——一名在外打拼、事業有成的企業家,請他做張大伯的工作。

  假期剛過,張樹鵬就接到張大伯的電話,同意征地。如今,村裡這條主干道已由9米拓寬至12米,還新增了人行道和電動自行車道。

  “如何將老百姓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統一起來,十分考驗基層干部的工作水平。”韋金豪告訴記者,他十分欽佩張樹鵬的能力,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群眾工作技巧,“在村裡干事,不能蠻干,而是要講究方法、把握節奏,才能將群眾的思想統一到村裡發展上來。”

  回顧一年多的駐村經歷,韋金豪深有感觸:“潮汕人愛喝工夫茶,‘工夫’二字有著做事認真、細致用心的意思。我也要下功夫細品民生、多做實事,把政策文件變成群眾摸得著的‘實惠’,使自己盡快成長為村民的主心骨,更從容地應對基層復雜局面。”

  

  ■鏈接

  廣東揭陽將選調生安排到吃勁崗位上鍛煉

  為幫助選調生盡快適應基層工作,廣東省揭陽市探索選調生培養管理新思路,充分發揮經驗豐富干部的“傳、幫、帶”作用,為選調生成長成才搭台引路、厚植沃土。

  從2021年起,揭陽市積極推行選調生“3+1”導師幫帶機制,即“由1名縣(市、區)領導班子成員、1名鎮(街)領導班子成員和任職村黨組織書記挂鉤聯系選調生”。鎮(街)組織委員、任職村的挂片領導、包村干部組成“幫幫團”,動態跟蹤了解選調生所思所想,及時解決工作所急、生活所需、發展所慮。安排到村任職選調生列席支委會、村委會會議,由村黨組織書記“手把手”對選調生進行培養,讓他們在工作中熟悉村情、貼近群眾。

  揭陽市將選調生安排到吃勁崗位上鍛煉,通過“墩苗壓土”的方式下任務培養。經歷兩年的基層鍛煉,絕大多數的選調生在能力素質、業務水平上有較大提升,能迅速成長為各線條業務骨干。

  (本報記者王雲娜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1日 14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